新闻资讯
新闻资讯
NEWS
20个医护业务闭环管理的应用探究(三)
发布日期: 2023-04-08

用血医嘱闭环管理究竟应该怎么做?

  编者按:继上一章我们讲到了门诊输液闭环管理,近期在和医院沟通时涉及到电子病历评测四级,其中 配血和用血 相关的功能要求是基本项,评测细则中关于这项功能和数据质量要求是如下描述的(如下图),基如此,这一章我们重点讲解20种闭环中的 《用血医嘱闭环管理》。

image.png

《电子病历系统功能应用水平分级-评价方法及标准》部分截图

 

随着输血医学的快速发展,临床输血已成为一种临床治疗的重要手段,临床用血安全是输血医学中的核心问题,直接关系到患者的的治疗效果。临床用血一旦发生差错,会给患者带来严重的不良后果,甚至危及患者生命安全。

整个用血流程由多个信息系统支持,包括 住院医生站系统、住院护士站系统、电子病历系统、移动护理信息系统、LIS实验室管理系统、血库系统、数据交换平台 等,共同完成临床输血流程的闭环管理,实现各个环节点的质量控制,为临床安全用血保驾护航。闭环管理模式是指在整个医疗过程中,将医嘱从下达、转抄、校对到执行和执行结果,实行全程监控,使医嘱过程形成一个闭环流程链,来有效控制医疗质量。临床用血闭环管理,作为闭环管理的一类,从医生 开具配血医嘱,填写临床输血申请单,患者签订知情同意书,护士审核医嘱、采血,为患者做相关化验,输血科做输血前复查、交叉配血,到血液入库、病房取血、核对、费用记账,最后到患者床旁输血、输血后评价、统计反馈等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全流程链 ,其中每个环节都必须做好质量控制,在用血过程中,利用条形码技术、无线网络、移动终端等信息化技术,避免了人为因素可能带来的操作错误,提高了效率,加强了临床用血规范化、制度化,提高了临床用血的安全性。

image.png

用血医嘱闭环

 

1       配血医嘱

以住院患者用血流程为例,临床医生根据患者诊断和病情,在需要进行输血治疗时,激活临床路径中配血医嘱或录入配血医嘱,护士在护士工作站系统中进行医嘱审核,并生成相关配血费用,配血费用需要输血科进行审核后才能正式记账。

2       临床输血申请单

以往传统纸质申请单经常由于填写不规范,导致输血科无法根据

相关指征,进行输血适应证审核,造成输血隐患。例如,输血史和妊娠史漏填,输血前传染性指标漏填或填写不全,临床诊断未填或诊断名称不规范,输血目的未填写,血型漏填等缺陷。患者既往有输血史、妊娠史可能会产生干扰红细胞ABO血型和RhD)血型鉴定,给输血科的血型鉴定带来困难。输血前法定传染病筛查,可告知受血者其重要性,可以确保受血者健康,避免不必要的医疗纠纷。血型正确填写,可为输血科提供受血者血型最直接的参考,及时发现错误,查找原因,并及时纠正,防止因血型不合导致输血危险。正是由于纸质输血申请单有以上缺陷,所以,在临床工作中将申请单进行电子化规范管理。

临床电子输血申请单由配血医嘱触发生成,并根据原卫生部《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》要求,对申请单作权限控制:必须由主治医生提出申请;非紧急用血情况下,同一患者24小时内申请红细胞和血浆累计备血量在800mL以上的,必须由科室主任核准签发;同一患者24小时内申请备血量达到或超过1600mL的,由科室主任核准签发后,还必须由医务部审核批准,方可备血。目前随着医院电子签章的逐步落实,不久将可以使用电子签章来实现核准审批。开具申请单时,系统自动读取相关患者信息,根据配血医嘱生成申请血液类型、申请配血量,以及患者血型、血常规结果及传染病等内容及检验结果和检验日期,同时对超过时效的检验结果给予提示,必要时医生可重新进行检验。为质量控制需要,电子申请单对ABO血型、Rh血型、临床诊断、输血目的、输血类型和输血日期等作必填项控制,病史中可选填妊娠史、是否新生儿、输血史及不良输血史等。输血申请单数据会通过院内数据交换平台发送给血库系统,血库系统再次对申请单数据进行校验,对填写项目进行系统审核,审核不合格的申请单发回医师重新填写。

3       临床输血治疗知情同意书

电子病历系统负责临床所有医疗文书的书写工作,输血治疗前,临床医生使用电子病历系统,依据知情同意书模板,完成并打印临床输血治疗知情同意书,同时向患者及其近亲属说明输血目的、方式和输同种异体血的不良反应,以及经血传播疾病的可能等风险,并将知情同意书交患者或患者家属签字,目前正在试用电子签名方式,签名后留病历存档。

4       血样采集

医院采用PDA手持终端移动护士站来协助护士完成病房日常护理工作,通过无线网络和专业护士移动终端,以扫描条形码的形式实现患者床边身份识别和医嘱执行等功能,避免人为因素错误,规范临床操作,提升护理安全和服务质量。采血前,护士将打印的检验条形码贴在试管上,采血时,通过PDA扫描试管条形码后,系统读取该患者的个人信息、医嘱、采血方式、试管颜色等,床旁扫描患者腕带识别患者身份,核对后进行采血,保证了检验医嘱和患者,以及标本的唯一准确性,采血完毕后再次扫描试管条形码记录采血结束时间,相比传统的人工核对采血模式,减少了护士工作量,降低了操作错误率,确保在正确的时间、正确的地点,由正确的人员为正确的患者做正确的操作,同时大大提高了护士的工作效率。

5       标本送检

为避免标本采集后送检过程中的标本遗失,缩短标本运送时间,医院利用PDA扫描试管条形码进行检验标本的送检和交接验证,提高了标本输送的准确率,减少了配送人员的工作量,避免了人为差错。同时交接过程中准确记录了交接时间,可据此统计送检环节的时间合理性,优化送检流程。护士在送检标本前,对需要送检的标本按执行科室进行分类打包并核对数量,生成包号并打印清单,由配送人员核对并在PDA移动终端上签收后送出。输血科签收时,血库系统通过扫描包号,调入标本明细列表,通过逐个扫描送检标本条形码,自动对应标本明细表核对,达到自动签收的目的。

6       输血科配血

使用血库系统和LIS实验室系统进行输血科辅助管理,完成血液入库出库、血型复核、配血发血等管理,通过系统管理规范了输血科管理流程,同时提高了输血科的工作效率。

①血液入库:输血科采用批量入库和手工入库两种方式完成血液入库操作。血液批量入库时,首先需要导入血站提供的清单文件,然后通过逐个扫描血袋自身条形码,与血站清单自动核对,确保相符,同时将文件清单中血袋相关信息写入医院数据库,完成血液批量入库操作。进行手工入库操作时,通过扫描血袋自身条形码,系统可依据条形码规则解析血袋相关信息并保存入库。血袋自身具有多个条形码,能够识别ABO血型、Rh血型、血液种类、容量、失效日期等信息,在院内入出库、复核、使用等过程中,可直接扫描血袋自身条形码进行识别。

②适应证审核:输血科人员接收输血申请单和标本后,扫描输血申请单条码,读取输血申请单内容,进行适应证判断,必要时可调阅当前患者电子病历,详细了解患者病历信息。对不符合输血要求的申请单拒绝操作,同时书写拒绝原因,并发回临床医生重新处理。同时通过扫描试管标本条形码,核对患者及试管信息,记录交接双方人员及接收时间。

③输血科复检:输血科接收血液标本后,使用实验室LIS系统进行血型复检,仪器完成检验后,结果经LIS系统审核后发送至血库系统,与申请单中检验科以往血型结果比对,如果不相符,则给予提示,输血科人员复核后,对申请单作拒绝处理,书写拒绝原因,发回临床医生处进行血型的重新检验,并电话通知临床医生及时处理。

④交叉配血:交叉配血时,系统自动读取配血仪器结果,记录交叉配血试验结果。如果配血结果相合,系统记录与患者配血成功的血袋信息,输血科人员审核后,以备发血;如果配血不相符,重新配血或作拒绝发血处理,并电话通知临床医生,临床医生可以在医生工作站中查看配血结果和拒绝发血原因。

⑤费用记账:配血完成后,血库系统对相关血液复查和配血费用进行记账并审核,并将数据通过数据交换平台发送给HIS系统。

7       取血单

如输血科配血合格,临床科室可以对应输血申请单生成取血单,携带取血单到输血科取血。系统限定每张取血单不能取血超过200mL,但可分多次取血,多次取血累计总量不能大于申请备血量,如超过备血量,必须重新进行申请备血。

8       发血

护士前往输血科取血前,先确认患者或家属已经签署输血治疗知情同意书,然后持取血单到输血科取血。到达输血科后,输血科人员扫描取血单条形码,系统调取患者信息、申请血液类型、申请血量、本次取血量等信息,并扫描血袋条形码确认,系统自动记录所发血液,同时打印两份输血记录单,一份输血记录单和血液由护士带走,另一份输血记录单和输血申请单、取血单留血库存档,输血记录单中记录有患者个人信息、住院信息、输血科复核的ABO血型和Rh血型信息、申请的ABO血型和Rh血型信息、对血液的特殊要求、输注血液信息、输注血袋条形码号、交叉配血结果、配血人、配血时间、不规则抗体筛查结果以及发血人、发血时间。取血护士手持PDA,扫描取血单条形码和血袋条形码,如信息不匹配,PDA给予报警,同时核对输血记录单,完成医院“输注血液血制品规范”中要求的“十三对”要求,包括查对科室/病区、床号、姓名、性别、年龄、病案号、血型、血液品种、血量、有效期、交叉配血结果及血袋编码,同时检查血液或血制品外观,最后签入取血护士工号,完成血液交接。血液接收后,要求在30分钟内必须开始输注,PDA每间隔10分钟进行

输血提醒。

9       临床输血

医院采用PDA移动终端辅助管理护士临床执行操作。临床输血时,系统严格遵守院内“输注血液血制品规范”,按照“三查十三对一注意”要求(“三查”是在操作前、操作中、操作后查对;“一注意”是指注意输血后反应)。使用PDA管理临床输血操作,可避免人为操作错误,同时提高护士工作效率,保证床旁输血可追溯、可追踪、可统计。

①输血前复核:护士取血回到科室后,输血前必须同时由两名医护人员核对输血记录单和血液、血制品,同时再次进行“十三对”,并再次确认患者或家属已签署输血治疗知情同意书,必要时核查患者电子病历,同时使用PDA终端记录复核结果并双人签入工号记录复核人、复核时间。

②输血执行:两名医护人员持输血记录单和血液到患者床旁,扫描血袋条形码读取相关信息后,扫描患者腕带确认身份,双人确认并进行“十三对”后,方可输注血液。输注前需要测量患者的生命体征,并在PDA移动终端上记录,同时记录操作人、核对人、操作时间。

③输血巡视:按院内规范要求,输血过程中应每1530分钟巡视患者一次,并严密观察患者有无输血不良反应。每次巡视时,护士扫描血袋条形码,同时记录患者的生命体征,并观察有无输血不良反应。需要连续输注两袋及两袋以上的血液时,前一袋血完毕后,先扫描输液完成的血袋条形码,并冲洗输血管路,再扫描下一袋血液,再次进行“十三对”方可继续输注,并记录巡视人和巡视时间。

④输血结束:输血结束后,护士使用PDA扫描血袋条形码和患者腕带,并测量患者生命体征,将输血记录单归入病历保存,同时保存血袋及输血器具并加以标注,以备查询。

10  输血不良反应记录

如临床输血过程中和结束后,患者出现输血不良反应,护士应在第一时间报告患者主治医师,并通知输血科工作人员,使用PDA记录输血反应时间及反应类型(发热、寒战、荨麻疹、溶血、血红蛋白尿、其他)。医师紧急处理后,在系统中填写输血不良反应记录,并上报输血科,保留血袋和输血器具以备查检。

11  用血统计

作为临床用血闭环管理的反馈环节,相关统计报表可以为医院管理者提供充足的信息和快捷的查询手段,并及时了解相关业务处理情况。各种血液类型使用量统计、按用血目的等进行分项统计和分析,有利于进一步总结临床用血经验,并对临床未来一段时间的用血趋势进行比较准确的预测,以便于对血液进行相对合理的分配,发现存在的问题并制定出相应的管理对策,保证更多需要用血的患者能够在第一时间得到治疗。自体血统计,可对自体输血治疗进行进一步推广。血液追溯可跟踪每一袋血液现在和曾经的状态及时间点,从入库一直到给患者输血,都能做到有据可查。